“趁行移手巡收尽”出自唐代张籍的《美人宫棋》,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chèn xíng yí shǒu xún shōu jǐn,诗句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趁行移手巡收尽”全诗:红烛台前出翠娥,海沙铺局巧相和。
趁行移手巡收尽,数数看谁得最多。
《美人宫棋》是唐代张籍创作的一首诗词,它描述了一幅悦目的画面,表现了美女与巧妙的围棋和谐共舞的场景。
诗词《美人宫棋》的中文译文为:
红烛台前出翠娥,
海沙铺局巧相和。
趁行移手巡收尽,
数数看谁得最多。
诗词中表达了一个关于美人宫棋的场景。红烛台上一位美丽的女子悠然出现,她的美丽如同娥娜,犹如一幅色彩艳丽的画卷。而在她的身旁,一副巧妙摆放着的围棋局面展示出了奇妙的和谐。围棋子布满了沙滩,形成了一副独特的景象。游戏正处于紧张的进程中,每一步棋都是经过精心思考和巧妙布局而得来的结果。
诗词的最后两句描述了围棋游戏的进展。参与游戏的人们轮流走子,细心观看每一步的变化,直到收局时才能够清晰地看到谁是最后的赢家。
整首诗词以美丽的画面描绘了美人与围棋的融合,通过围棋游戏的描述,展现了美女的智慧和机智。诗意鲜明,通过美女与围棋的结合,表达了对美人的称赞和对智慧的赞美,同时也揭示了人类与棋局之间的微妙关系。同时,诗词揭示了围棋这项智力游戏的魅力,展示了其中对策略和决策的要求,体现了人类对于智慧和游戏的追求。
这首诗词在形式上简洁明快,整齐有序,语言间接而质朴,传达出了作者对美人和智慧的赞美之情。同时,通过描绘围棋游戏的情景,给读者带来一种沉浸在其中的感觉,领略到了围棋的智慧与美感。整首诗词情感真挚,意境生动形象,是一首富有艺术性和思想性的佳作。
měi rén gōng qí
美人宫棋
hóng zhú tái qián chū cuì é, hǎi shā pù jú qiǎo xiāng hè.
红烛台前出翠娥,海沙铺局巧相和。
chèn xíng yí shǒu xún shōu jǐn, shǔ shù kàn shuí dé zuì duō.
趁行移手巡收尽,数数看谁得最多。
拼音:chèn xíng yí shǒu xún shōu jǐn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十一轸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1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贞元初,与王建同在魏州学诗,后回和州。贞元十二年(796年),孟郊至和州,访张籍。贞元十四年,张籍北游,经孟郊介绍,在汴州认识韩愈。韩愈为汴州进士考官,荐张籍,贞元15年在长安进士及第。元和元年(806年)调补太常寺太祝,与白居易相识,互相切磋,对各自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张籍为太祝10年,因患目疾,几乎失明,明人称为“穷瞎张太祝”。元和十一年,转国子监助教,目疾初愈。15年后,迁秘书郎。长庆元年(821年),受韩愈荐为国子博士,迁水部员外郎,又迁主客郎中。大和二年(828年),迁国子司业。
南唐末年张洎收集张籍诗400多首,钱公辅名为《木铎集》12卷。南宋末年汤中以家藏元丰八年写本为主,兼以各本校定,编为《张司业集》8卷,附录1卷,魏峻刊刻于平江。今传宋蜀刻本唐人集中的《张文昌文集》 4卷,共收诗317首。明嘉靖万历间刻本《唐张司业诗集》8卷,共收诗450多首,《四部丛刊》曾据以影印。
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以它为底本,并参照现存各本进行校勘删补,编成《张籍诗集》8卷,共收诗480多首。另据《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张籍有《论语注辨》2卷。
张籍诗歌创作大致有3个时期。40岁前为早期。40-50岁为中期,其优秀乐府歌行作品多作于此期。50岁后为晚期。这时生活逐渐安定,除仍写乐府歌行外,多作近体诗。他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推动者。其乐府诗颇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之作,表现了对人民的同情。其诗作的特点是语言凝练而平易自然。和当时的王建齐名,世称“张王”。诗中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各种社会矛盾,同情人民疾苦,如《塞下曲》、《征妇怨》,另一类描绘农村风俗和生活画面, 如《采莲曲》、《江南曲》。
张籍乐府诗艺术成就很高,善于概括事物对立面,在数篇或一篇之中形成强烈对比,又善用素描手法,细致真实地刻画各种人物的形象。其体裁多为“即事名篇”的新乐府,有时沿用旧题也能创出新意。语言通俗浅近而又峭炼含蓄,常以口语入诗。他还着意提炼结语,达到意在言外的批判和讽刺效果。张籍的五律,不事藻饰,不假雕琢,于平易流畅之中见委婉深挚之致,对晚唐五律影响较大。
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张籍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