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教百馀日”出自唐代元稹的《直台》,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réng jiào bǎi yú rì,诗句平仄:平仄仄平仄。
“仍教百馀日”全诗:麋入神羊队,鸟惊海鹭眠。
仍教百馀日,迎送直厅前。
《直台》是唐代诗人元稹的作品。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麋鹿进入神圣的羊群,鸟儿惊扰海鹭的安眠。
数百天来,仍在直厅前迎送。
(译文仅供参考,可能存在不同的翻译版本)
诗意:
《直台》描绘了一幅自然景观的图景,以及对时间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思考。诗中通过描绘麋鹿闯入羊群和鸟儿打破海鹭的宁静,表达了自然界中的突发事件和不可预测性。同时,诗人通过描述数百天来直厅前的迎送,暗示了时间的推移和人事的变迁,似乎在提醒人们珍惜当下的时光。
赏析:
1. 自然意象:诗中的麋鹿、羊群、鸟儿和海鹭等自然动物形象栩栩如生,通过对它们的描绘,展现了生态环境中的活力和变动。这些自然意象的运用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2. 比喻手法:诗中的麋鹿进入羊群、鸟儿惊扰海鹭的情景,可以被视为对人事变迁和世间纷争的比喻。它们象征着突发事件和不可预测的情况,提醒人们世事无常、变幻莫测。
3. 时间意识:诗中的"百馀日"表达了时间的推移,通过迎送的场景,诗人似乎在提醒人们珍惜每一天,不要浪费时光。这种时间意识的反思使诗歌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4. 空灵意境: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刻画了自然景观,给人以清新、宁静的感觉。通过描绘自然和时间,诗人营造了一种空灵的意境,引发读者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
总体而言,元稹的《直台》以生动的自然意象和深刻的时间意识,展示了对自然界和人生的思考。诗歌中的意象、比喻和意境使其充满了诗意和哲理,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欣赏。
zhí tái
直台
mí rù shén yáng duì, niǎo jīng hǎi lù mián.
麋入神羊队,鸟惊海鹭眠。
réng jiào bǎi yú rì, yíng sòng zhí tīng qián.
仍教百馀日,迎送直厅前。
拼音:réng jiào bǎi yú rì
平仄:平仄仄平仄
韵脚:(仄韵) 入声四质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元稹为人刚直不阿,情感真挚,和白居易是一对好友。白居易这样评价元稹“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难”,并说他们之间的友谊是“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而元稹对白居易关心,更凝结成了千古名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除了流芳千年的“元白之谊”,元稹和妻子韦丛的半缘情深也为人津津乐道。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儿年芳20的韦丛下嫁给24岁的诗人元稹。此时的元稹仅仅是秘书省校书郎。韦夏卿出于什么原因同意这门亲事,已然无从考证了,但出身高门的韦丛并不势利贪婪,没有嫌弃元稹。相反,她勤俭持家,任劳任怨,和元稹的生活虽不宽裕,却也温馨甜蜜。可是造化弄人,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韦丛因病去世,年仅27岁。此时的31岁的元稹已升任监察御史,幸福的生活就要开始,爱妻却驾鹤西去,诗人无比悲痛,写下了一系列的悼亡诗。最著名就是:
《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用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来表达对亡妻的无限怀念,任何女子都不能取代韦丛。
《遣悲怀三首》【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遣悲怀三首》作于韦丛去世后两年。虽然就在同年,元稹即在江陵府纳了妾,有些言行不一,但是他对韦丛的感情是真挚的。我们不能用王维终不再娶的标准来衡量每个人。
是的,也许我们无法像元白那样风雅相深,但可以学习他们的患难与共;也许我们无法拥有像韦丛一样的贴心爱人,但可以像他们一样去关心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