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浑卧碧流中”出自唐代元稹的《使东川》,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yī zhī hún wò bì liú zhōng,诗句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一枝浑卧碧流中”全诗:平阳池上亚枝红,怅望山邮事事同。
还向万竿深竹里,一枝浑卧碧流中。
使东川·亚枝红
平阳池上亚枝红,
怅望山邮事事同。
还向万竿深竹里,
一枝浑卧碧流中。
译文:
在平阳池上,亚枝红艳丽,
我怅望着山景,感叹万物皆同。
还看到深处竹林中,
有一枝亚枝躺在碧流中。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唐代诗人元稹在平阳池边看到一枝亚枝红的景象及其感慨。平阳池上的亚枝红显得格外艳丽,给他带来了深深的思考。他在山的邮上仔细观察,发现山上的一切都显得相同,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当他的目光转向深处的竹林时,他看到了一枝亚枝红,它倒在碧流中,似乎别具一格。这景象让他感叹,世间的万物虽然大同小异,但仍然有独特而引人注目的存在。这首诗透过亚枝红的形象,寄托了诗人对生活中独特和不平凡之美的赞叹。
赏析:
这首诗通过唐代特有的写景手法,以清新的意象和简练的语言塑造了一个美丽而唯一的景点。亚枝红作为一个巧妙的象征,突出了自然界中独特和引人注目的存在。诗人在对山邮的观察中体会到了一种同质化的感受,然而,他的目光转向竹林深处,发现了一丝不同,从而引发了他对这份独特之美的感慨。诗人通过对亚枝红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中独特和不平凡之美的向往和珍惜。
整首诗虽然只有四行,但通过简洁而质朴的语言,构建了一个独特的意境。诗人对自然界细微之处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对独特与普遍之间关系的思考,传达了一种对生活中独特美好的追求和珍视。这首诗具有唯美和哲理的特点,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shǐ dōng chuān
使东川
píng yáng chí shàng yà zhī hóng, chàng wàng shān yóu shì shì tóng.
平阳池上亚枝红,怅望山邮事事同。
hái xiàng wàn gān shēn zhú lǐ, yī zhī hún wò bì liú zhōng.
还向万竿深竹里,一枝浑卧碧流中。
拼音:yī zhī hún wò bì liú zhōng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一东 (仄韵) 去声一送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元稹为人刚直不阿,情感真挚,和白居易是一对好友。白居易这样评价元稹“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难”,并说他们之间的友谊是“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而元稹对白居易关心,更凝结成了千古名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除了流芳千年的“元白之谊”,元稹和妻子韦丛的半缘情深也为人津津乐道。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儿年芳20的韦丛下嫁给24岁的诗人元稹。此时的元稹仅仅是秘书省校书郎。韦夏卿出于什么原因同意这门亲事,已然无从考证了,但出身高门的韦丛并不势利贪婪,没有嫌弃元稹。相反,她勤俭持家,任劳任怨,和元稹的生活虽不宽裕,却也温馨甜蜜。可是造化弄人,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韦丛因病去世,年仅27岁。此时的31岁的元稹已升任监察御史,幸福的生活就要开始,爱妻却驾鹤西去,诗人无比悲痛,写下了一系列的悼亡诗。最著名就是:
《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用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来表达对亡妻的无限怀念,任何女子都不能取代韦丛。
《遣悲怀三首》【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遣悲怀三首》作于韦丛去世后两年。虽然就在同年,元稹即在江陵府纳了妾,有些言行不一,但是他对韦丛的感情是真挚的。我们不能用王维终不再娶的标准来衡量每个人。
是的,也许我们无法像元白那样风雅相深,但可以学习他们的患难与共;也许我们无法拥有像韦丛一样的贴心爱人,但可以像他们一样去关心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