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与雷居士”出自唐代贯休的《送缘有禅师与雷处士入武夷山》,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shī yǔ léi jū shì,诗句平仄:平仄平平仄。
“师与雷居士”全诗:师与雷居士,寻山道入闽。
应将熊耳印,别授武夷君。
崖罅仙棺出,江垠毒草分。
他年相觅在,莫苦入深云。
送缘有禅师与雷处士入武夷山
师与雷居士,寻山道入闽。
应将熊耳印,别授武夷君。
崖罅仙棺出,江垠毒草分。
他年相觅在,莫苦入深云。
中文译文:
送维摩禅师和雷处士入武夷山
维摩禅师和雷处士相伴,寻找上山的道路进入闽地。
禅师要将自己的印信交给武夷君,告别他们。
山崖上的仙人之棺出现裂痕,江边的毒草被分离开来。
将来再相寻的时候,不必苦苦追寻进入深云之中。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贯休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诗人通过描绘维摩禅师和雷处士前往武夷山的情景,表达了对两人的祝福和留恋之情。
诗中的维摩禅师和雷处士是道教修行者,他们带着承载着自己身份的印信,前往武夷山。这里的“熊耳印”是指禅师和雷处士所佩戴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印章。在他们到达武夷山的时候,禅师将自己的印信交给了武夷君,象征着传承和交接。
诗中还描绘了山崖上的仙人之棺出现了裂痕,江边的毒草被分离开来。这些形象的意义可以理解为禅师和雷处士追求修行的精神世界的开拓和转化,以及抛弃一些负面的东西。
最后两句诗以叙述的方式呈现了诗人的寄托和愿望。诗人希望将来能再次相见,不必陷入追寻的困境之中,而是可以轻松自在地在深云中相遇。
整首诗意充沛,用词简练,显露了唐代文人风雅的风格,表达了对禅师和处士的敬佩和留恋之情。
sòng yuán yǒu chán shī yǔ léi chǔ shì rù wǔ yí shān
送缘有禅师与雷处士入武夷山
shī yǔ léi jū shì, xún shān dào rù mǐn.
师与雷居士,寻山道入闽。
yīng jiāng xióng ěr yìn, bié shòu wǔ yí jūn.
应将熊耳印,别授武夷君。
yá xià xiān guān chū, jiāng yín dú cǎo fēn.
崖罅仙棺出,江垠毒草分。
tā nián xiāng mì zài, mò kǔ rù shēn yún.
他年相觅在,莫苦入深云。
拼音:shī yǔ léi jū shì
平仄:平仄平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四纸
贯休(823~912年),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豁(一说为江西进贤县)人,唐末五代著名画僧。7岁时投兰溪和安寺圆贞禅师出家为童侍。贯休记忆力特好,日诵《法华经》1000字,过目不忘。贯休雅好吟诗,常与僧处默隔篱论诗,或吟寻偶对,或彼此唱和,见者无不惊异。贯休受戒以后,诗名日隆,仍至于远近闻名。乾化二年(915年)终于所居,世寿89。
贯休,是唐末五代著名画僧。他的一生,能诗善书,又擅绘画,尤其是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贯休在唐大中七年(835年)到和安寺出家。他爱憎分明,关心人民疾苦,痛恨贪官污吏。他的《酷吏词》,愤怒谴责了贪官污吏欺压百姓的暴行。他又有不畏权势的傲骨。他在杭州时曾给吴越王钱镠写诗:《献钱尚父》。钱镠读后大喜,但要他把诗中的“十四州”改为“四十州”。贯休断然回答:“州既难添,诗亦难改。”不肯依附权贵。
代表作是关于十六罗汉画像的艺术风貌和进呈经过,《益州名画录》记载:画罗汉十六帧,庞眉大目者,朵颐隆鼻者,倚松石者,坐山水者,胡貌梵相,曲尽其态。或问之,云:“休(贯休自称)自梦中所睹尔”。又画释迦十弟子,亦如此类,人皆异之。颇为门弟子所宝,当时卿相,皆有歌诗。求其笔,唯可见而不可得也。太平兴国(976~983)年初,太宗皇帝搜访古画,日给事中程公羽牧蜀,将贯休罗汉十六帧为古画进呈。
十六帧罗汉像是贯休绘画作品中辉映古今的名作。不管作品的创作风貌,还是笔墨技巧,历来都受到很高的评价。赫赫有名的《宣和书谱》就说:“以至丹青之习,皆怪古不媚,作十六大阿罗汉,笔法略无蹈袭世俗笔墨畦畛,中写己状眉目,亦非人间所有近似者。”
贯休曾至豫章(今江西南昌)传《法华经》、《大乘起信论》,“皆精奥义,讲训且勤”,为郡太守王慥所钦重。王慥离职后,新任太守蒋瓌开洗忏戒坛,也请贯休为监坛。又叫僧贯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