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径路迷”出自唐代齐己的《湖西逸人》,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jiān jiā jìng lù mí,诗句平仄:平平仄仄平。
“蒹葭径路迷”全诗:老隐洞庭西,渔樵共一溪。
琴前孤鹤影,石上远僧题。
橘柚园林熟,蒹葭径路迷。
君能许邻并,分药劚春畦。
湖西逸人
老隐洞庭西,
渔樵共一溪。
琴前孤鹤影,
石上远僧题。
橘柚园林熟,
蒹葭径路迷。
君能许邻并,
分药劚春畦。
中文译文:
湖西的隐士
老人隐居在洞庭湖的西岸,
与渔夫和樵夫共处一条溪流。
琴前只有孤鹤留下影子,
石头上有远道而来的僧人题字。
橘树和柚子园中的果实已经成熟,
茅草和芦苇间的小径让人迷失方向。
如果君主能够同意我的请求,
让我和邻居一起耕作春天的田地。
诗意:
《湖西逸人》是唐代齐己的一首诗作,通过描绘湖西的山水景色,表达了隐居生活的宁静与自在。诗人隐居洞庭湖西岸,远离尘嚣,与渔夫和樵夫生活在一起。诗中描绘了一幅山水田园的图景,有孤鹤飞舞、石上僧人题字的景象,也有橘树柚子园中果实成熟的景色,以及茅草芦苇间的小径。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希望能够与邻居一起劳作春天的田地。
赏析:
此诗以写景的手法描绘了湖西隐士的生活场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摹,展示了隐居生活所带来的宁静和自由。诗人用简洁明快的语言,以及典型的山水田园图景,将读者直接带入了湖西的美丽景色之中。通过描绘琴前孤鹤、石上远僧、橘柚园林和蒹葭径路等景象,诗人展现了隐居生活的安逸和自在。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邻居合作、共同劳作的希望,传递了一种团结与友爱的情感。整首诗写意豁达,自由自在,既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又表达了诗人对简朴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hú xī yì rén
湖西逸人
lǎo yǐn dòng tíng xī, yú qiáo gòng yī xī.
老隐洞庭西,渔樵共一溪。
qín qián gū hè yǐng, shí shàng yuǎn sēng tí.
琴前孤鹤影,石上远僧题。
jú yòu yuán lín shú, jiān jiā jìng lù mí.
橘柚园林熟,蒹葭径路迷。
jūn néng xǔ lín bìng, fēn yào zhǔ chūn qí.
君能许邻并,分药劚春畦。
拼音:jiān jiā jìng lù mí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韵脚:(平韵) 上平八齐
齐己(863年—937年)出家前俗名胡德生,晚年自号衡岳沙门,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人,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齐己(约860~约937)唐诗僧,本姓胡,名得生,潭州益阳(今属湖南宁乡)人。齐己的一生经历了唐朝和五代中的三个朝代。
864年,齐己出生于湖南长沙宁乡大沩山同庆寺的一个佃户家庭,家境贫寒。6岁多就和其他佃户家庭的孩子一起为寺庙放牛,一边放牛时一边学习、作诗,常常用竹枝在牛背上写诗,而且诗句语出天然,同庆寺的和尚们为寺庙声誉,便劝说齐己出家为僧,拜荆南宗教领袖仰山大师慧寂为师傅。
齐己出家后,更加热爱写诗。成年后,齐己出外游学,云游期间曾自号“衡岳沙弥”。登岳阳,望洞庭,又过长安,遍览终南山、华山等风景名胜,还到过江西等地。这段游学生活丰富了他的写作素材。且他的不少名作佳作是在外游历时写的。
齐己云游天下的时候,曾拿他的诗作《早梅》向诗人郑谷请教。诗句是:“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犹应律,先发映春台”。郑谷阅读后,笑着说:“数枝”非早,不如“一枝”更佳。齐己听后,对郑谷肃然起敬,顶地膜拜。此后,人们便称郑谷为齐己的“一字之师”。
齐己游历天下回到长沙时,他的名声已经显赫天下,湖南节帅幕府中的诗人徐东野曾评价他说:“我辈所作,皆拘于一途,非所谓通方之士。若齐己,才高思远,无所不通,殆难及矣”。
921年,齐己在去四川途中路过荆州,被荆州节帅高季兴挽留,安置在龙兴寺,并任命为僧正。齐己在荆州,虽然月俸丰厚,但是他并不喜好钱财,于是写作了《渚宫莫问篇》十五章,以表明他的高洁志向。齐己在荆州期间写了许多诗,76岁的齐己圆寂于江陵。死后以《白莲集》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