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散还聚”出自宋代陈允平的《尉迟杯》,诗句共4个字,诗句拼音为:zhà sàn hái jù,诗句平仄:仄仄平仄。
“乍散还聚”全诗:长亭路。
望渭北、漠漠春天树。
殷勤别酒重斟,明日相思何处。
晴丝飏暖,芳草外、斜阳自南浦。
望孤帆、影接天涯,一江潮带愁去。
回首杜若汀洲,叹泛梗飘萍,乍散还聚。
满径残红春归后,犹自有、杨花乱舞。
怅金徽、梁尘暗锁,算谁是、知音堪共语。
尽天涯、梦断东风、彩云鸾凤无侣。
《尉迟杯》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陈允平。这首诗词描绘了长亭路上的景色和诗人的离别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尉迟杯》
长亭路,远望渭河北岸的春天的树木,朦胧而模糊。斟满酒杯,恋恋不舍地品味,明天将何处思念?晴朗的丝线在暖风中飘动,芳草外,斜阳自南浦。望着孤帆,船影延伸至天涯,一江潮水带着愁绪离去。回首望着杜若汀洲,叹息着浮萍随波漂泊,时而散开,时而聚拢。满径散落的残红,春天过去了,但杨花仍然狂舞。怅然地看着金徽琴,梁上的尘埃封锁了音声,不知道有谁可以共我言语。尽管天涯梦断,东风吹散了彩云鸾凤的伴侣。
诗意:
这首诗词以长亭路为背景,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和离别之情。诗人远望着渭河北岸的春天树木,心情沉郁,斟满酒杯,恋恋不舍。他思念的对象将于明天离去,无法预知何处相思。晴朗的天空中,轻柔的阳光洒在芳草丛外,船影在江面上延伸,渐行渐远,象征着离别的悲伤。诗人回首望着杜若汀洲,感叹着浮萍的流浪,时而散开,时而聚拢。虽然春天已过去,但杨花仍然狂舞,寓意着生命的坚韧。诗人怅然地看着金徽琴,感慨尘埃的封锁,无法找到一个知音和共鸣。尽管梦想已经破灭,彩云鸾凤的伴侣已不在。
赏析:
《尉迟杯》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个人情感,展现了离别之情和对知音的渴望。诗人以渭河北岸的春天树木为背景,通过望远镜般的目光,将景色描绘得虚幻而朦胧,使人感受到离别的忧伤。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阳光明媚的春天与离别的哀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情感。诗人在看到杨花乱舞时,感慨尘埃的封锁,表达了对寻找知音的渴望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奈。整首诗以离别为主题,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思念和对真挚友谊的向往,给人以深思和共鸣之感。
yù chí bēi
尉迟杯
cháng tíng lù.
长亭路。
wàng wèi běi mò mò chūn tiān shù.
望渭北、漠漠春天树。
yīn qín bié jiǔ zhòng zhēn, míng rì xiāng sī hé chǔ.
殷勤别酒重斟,明日相思何处。
qíng sī yáng nuǎn, fāng cǎo wài xié yáng zì nán pǔ.
晴丝飏暖,芳草外、斜阳自南浦。
wàng gū fān yǐng jiē tiān yá, yī jiāng cháo dài chóu qù.
望孤帆、影接天涯,一江潮带愁去。
huí shǒu dù ruò tīng zhōu, tàn fàn gěng piāo píng, zhà sàn hái jù.
回首杜若汀洲,叹泛梗飘萍,乍散还聚。
mǎn jìng cán hóng chūn guī hòu, yóu zì yǒu yáng huā luàn wǔ.
满径残红春归后,犹自有、杨花乱舞。
chàng jīn huī liáng chén àn suǒ, suàn shuí shì zhī yīn kān gòng yǔ.
怅金徽、梁尘暗锁,算谁是、知音堪共语。
jǐn tiān yá mèng duàn dōng fēng cǎi yún luán fèng wú lǚ.
尽天涯、梦断东风、彩云鸾凤无侣。
拼音:zhà sàn hái jù
平仄:仄仄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七麌
陈允平,字君衡,一字衡仲,号西麓,宋末元初四明鄞县(今浙江宁波市鄞县)人。生卒年俱不确定,前人认为“把陈允平的生年定在宁宗嘉定八年到十三年之间(1215-1220)比较合理”,“卒年疑在元贞前后,与周密卒年相去不远”,暂依之。少从杨简学,德祐时授沿海制置司参议官。有诗集《西麓诗稿》,存诗86首,《全宋诗》另从《永乐大典》辑3首,从《诗渊》辑50首,共计139首。有词集《日湖渔唱》和《西麓继周集》,各存词86首和123首,还有5首有调名而无词,《全宋词》无另辑者,共计209首。
陈允平出身官宦世家,先祖陈司直避五代之乱举家迁到福建莆田,高祖陈嘉谟曾赠右朝奉郎,曾祖陈膏曾任左朝奉大夫太府少卿,累赠特进,宦游四明,与四明汪氏联姻,遂著四明鄞县籍。祖父陈居仁(1129-1197),字安行,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官至华文阁直学士,奉政大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卒后追赠金紫光禄大夫,谥文懿,学者称菊坡先生,《宋史》有传。伯父陈卓(1167-1252),陈居仁第五子,字立道,绍熙元年(1190)进士,官至资政殿大学士。壮岁登进士第,宦意泊如,筑有世纶堂,闲居十六年而卒,谥清敏,《宋史》有传。父亲陈阜,陈居仁第六子,官至承奉郎。
陈允平的家学渊源主要来自祖父陈居仁和五伯父陈卓,而犹得益于陈卓。陈允平出生时祖父已过世,五伯父陈卓就是他的启蒙老师。有诗为证:“寒菊宜霜晚更新,掖垣再世掌丝纶。阿咸老去营西麓,不愧家声故国臣。”([清]袁钧《鄮北杂诗》)陈允平从小受到良好教育,但科举不利,仕途不进。一生只做过几任小官,时间都不长,大部分时间都漫游吴越,闲看山水,多旅居钱塘。宋理宗景定年间(1260-1264)参与杨缵、张枢等组织的临安吟社,互相唱和,在景定四年(1263)创作了著名的“西湖十咏”。宋恭宗德祐时(1275-1276)为沿海制置参议官。宋帝昺祥兴元年(1278)被仇家告发“约苏刘义谋复宋”,遭围捕,被同官袁洪救出。当时事件的全过程在袁桷《先大夫行述》一文中有详细记载。出狱后陈允平闭门不出,扁其所居山中楼曰“万叠云”。入元后,应征北上元大都,后不受管,放还。北上、南归的具体时间均不详。尚未南归之时,好友周密和王沂孙各有[高阳台]词怀之。陈允平没有参加《乐府补题》的唱和,南归后也没有再和故友来往,隐居山中而卒。卒后,好友张炎有[解连环]词悼之。
先祖
陈司直,避五代之乱举家迁到福建莆田。
高祖
陈嘉谟,官至右朝奉郎。
曾祖
陈膏(?-1142),字泽卿,登宋政和五年(1115)何栗榜进士,后续娶明州(今属浙江宁波)汪氏女,乃徙居明州。靖康年间(1126-1127)陈膏官汾州(今山西省汾阳市)教授,金兵逼郡,属官大都逃走,唯独陈膏与太守张克戬死守抗金。宋室南迁后,知泉州惠安县(今福建惠安)。曾以单枪匹马招降反贼,擢为殿中侍御史,鄞僧王法恩谋逆,事觉,有人请求屠城镇压,陈膏力论多杀非圣世事,胁从者均得以从轻处理。不久改任太常少卿,为高宗所嘉,至大书屏间曰:“陈膏长厚,有古人风。”
祖父
陈居仁(1129-1197),字安行,晚号菊坡,生于仙游,14岁时父去世,以荫授铅山县尉,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登赵逵榜进士。因其父陈膏续娶浙江鄞县(今宁波鄞州区)望族汪氏女,遂定居于梅江,成为鄞县梅墟(今鄞州区邱隘镇)陈氏之祖。但居仁生于仙游,且进士题名时仍记为兴化仙游县,后迁居莆田黄石东华村(见乾隆《仙游县志·科第》,《兴化府志》等均列为“莆田人”)。陈居仁曾两次使金,历官徽州、鄂州、建宁、镇江、福州等地知府,累官起居郎、华文阁直学士,提举太平兴国宫,谥“文懿”,赠金紫光禄大夫,《宋史》有传。陈居仁育有六子,名:巩、革、晔、芾、卓、阜。
伯父
陈卓(1167-1251),陈居仁第五子,字立道,亦掌纶诰,“罄翰苑赐金创堂,名曰世纶”,登宋绍熙元年(1190)余复榜进士,官吏部尚书,同签书枢密院事,后以资政殿学士还里,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开国伯,闲居十六年而卒,谥清敏,《宋史》有传。
父亲
陈阜,陈居仁第六子,庆元三年(1197)官承务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