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刹残灯壁半斜”出自唐代许浑的《僧院影堂》,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sēng shā cán dēng bì bàn xié,诗句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僧刹残灯壁半斜”全诗:香销云凝旧僧家,僧刹残灯壁半斜。
日暮松烟空漠漠,秋风吹破妙莲华。
《僧院影堂》是一首唐代许浑所写的诗词。
中文译文:
香烟消散,云彩凝聚在古老僧院里。
僧寺残破残灯,斜倚着墙壁。
夕阳西下,松树烟雾缭绕,空荡荡地苍茫。
秋风吹破了妙莲华。
诗意:
这首诗以废弃的僧院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凄凉寂寞的画面。香烟散去,代表了过去忙碌和繁华的时光已逝。僧寺残破的景象以及倾斜的灯火,反映了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蹉跎。夕阳西下,松树烟雾缭绕,描绘了一种萧瑟凄凉的气氛。最后,秋风吹破了妙莲华,象征着美好事物的衰败和破碎。
赏析:
《僧院影堂》以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荒凉凄美的景色,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生命消逝的思考。通过描绘废弃的僧院和残破的景象,作者表现出对时光的悲叹和对生命短暂的触动。整首诗词在描写中蕴含了一种禅意,通过寥寥几笔勾勒出的景色,使人感受到一种深邃的虚无和生命的脆弱。同时,通过秋风吹破妙莲华的形象,也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破灭的无奈和遗憾。整首诗词意境幽深,给人一种思考人生和时光流转的启发。
sēng yuàn yǐng táng
僧院影堂
xiāng xiāo yún níng jiù sēng jiā, sēng shā cán dēng bì bàn xié.
香销云凝旧僧家,僧刹残灯壁半斜。
rì mù sōng yān kōng mò mò, qiū fēng chuī pò miào lián huá.
日暮松烟空漠漠,秋风吹破妙莲华。
拼音:sēng shā cán dēng bì bàn xié
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韵脚:(平韵) 下平六麻
许浑,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七五律尤佳,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更有“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之语。
从总体上说,许浑缺乏对现实的自觉关注与刚健高朗的性格,追寻旷逸闲适、逃避社会的思想在他诗中显得更特出。所以,尽管他也写过不少咏史诗,如“荒台麋鹿争新草,空苑凫鹜占浅莎”(《姑苏怀古》),“行殿有基荒荠合,陵园无主野棠开”(《凌歊台》)之类,但他在叹息的同时并没有批判意味,而是情绪更偏于消沉,一味哀叹岁华变迁,给人以灰暗的感觉。也正因为如此,他更大量地写的是消极恬退的闲适诗。
从艺术角度来看,正因为他反复咏叹个人境遇和描写闲适的生活,诗的内容很单调,虽然技巧娴熟,意境却容易重复。像“扣舷滩鸟没,移棹草虫鸣”(《送同年崔先辈》),“鱼沉秋水静,鸟宿暮山空”(《忆长洲》),这种以鸟禽虫鱼来点缀的句子单独地看还不错,写多了就成了俗套,后人所谓“许浑千首湿”(《苕溪渔隐丛话》引《桐江诗话》)的说法,就是对他总是重复地用“水”、“雨”之类景物构成诗境的讽刺。
许浑以登临怀古见长。名篇如《咸阳城东楼》、《金陵怀古》、《故洛城》、《途中寒食》、《凌□台》,追抚山河陈迹,俯仰古今兴废,颇有苍凉悲慨之致。但往往限于伤今吊古,别无深意,读多难免有落套之感。其宦游、寄酬、伤逝诸作,亦时有佳句,如“马上折残江北柳,舟中开尽岭南花”(《暮宿东溪》),“两岩花落夜风急,一径草荒春雨多”(《郑秀才东归凭达家书》),都能在写景中托寓情思,婉丽可讽。而意境浅狭,气格卑弱,是其通病。另外,许浑是《清明》一诗的作者,由于南唐编《千家诗》时出错,导致《清明》一诗的作者至今仍误传为杜牧,在此改正。
其诗现存 500首左右,无一首古体。近体以五、七言律诗居多,圆稳工整,属对精切,致有“声律之熟,无如浑者”(田雯《古欢堂集·杂著》)的赞语。 但也有人批评他“专对偶”、“工有余而味不足”(方回《瀛奎律髓》)。一般说来,他的警句常出现在第二联,如“溪云初起日沉阁(一作“谷”),山雨欲来风满楼”(《咸阳城东楼》)、“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故洛城》),而到后半篇往往流于平沓,各首间句意也时见复出。他喜欢将律句三字尾的声调改为“仄平仄”对“平仄平”,以显示拗峭变化,为后人所仿效,称作“丁卯句法”。
《丁卯集》2卷,有明汲古阁刻本及《四部丛刊》影印的影宋写本。涵芬楼影印宋蜀刻本,题名《许用晦文集》,多拾遗2卷。《唐诗百名家全集》本所收,则于正集2卷外,有续集1卷,续补1卷、集外遗诗1卷,较为完备。《全唐诗》析为11卷,有相当数量诗篇与杜牧及他人诗作重见互出。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