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时取茶芽煮涧泉”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时取茶芽煮涧泉”出自宋代李曾伯的《宜兴山房十首》,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shí qǔ chá yá zhǔ jiàn quán,诗句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时取茶芽煮涧泉”全诗

《宜兴山房十首》

时取茶芽煮涧泉

斋罢鸡志转午天,地虚人寂境萧然。
两三衲子自来去,时取茶芽煮涧泉

标签:寂境衲子

赏析


《宜兴山房十首》是宋代李曾伯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斋罢鸡志转午天,
地虚人寂境萧然。
两三衲子自来去,
时取茶芽煮涧泉。

诗意:
这是一首描写宜兴山房景致和生活情趣的诗词。诗人在斋戒结束后,鸡鸣声转瞬间已是午天,这里的地面空旷,人们静谧无声,整个环境宁静而寂静。有几个出家人时常来往,自在自由,他们时不时取些茶芽,煮着涧泉的水。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宜兴山房的景色和生活情境。首两句通过斋罢和鸡鸣的转变,展示了时间的流转和一天中的变化。接下来的两句以地虚和人寂来形容山房的空旷和寂静,给人以宁静和静谧的感觉。最后两句则描写了几个衣着朴素的出家人来来去去,自由自在地取茶煮水,凸显了山房生活的自然和宁静。

整首诗情景交融,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山房的宁静和恬淡之美。通过描写斋罢、鸡鸣、地虚、人寂和取茶煮水等细节,使读者感受到山房中宁静的氛围和出家人的自由自在。诗词以朴素自然的表达方式,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内心宁静的境界。读者在赏析这首诗词时,也仿佛能感受到山房中的宁静与恬淡,引发内心的平静和舒适。

“时取茶芽煮涧泉”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yí xīng shān fáng shí shǒu
宜兴山房十首

zhāi bà jī zhì zhuǎn wǔ tiān, dì xū rén jì jìng xiāo rán.
斋罢鸡志转午天,地虚人寂境萧然。
liǎng sān nà zǐ zì lái qù, shí qǔ chá yá zhǔ jiàn quán.
两三衲子自来去,时取茶芽煮涧泉。

“时取茶芽煮涧泉”平仄韵脚


拼音:shí qǔ chá yá zhǔ jiàn quán
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韵脚:(平韵) 下平一先

作者简介


李曾伯李曾伯(1198~1265至1275间) 南宋词人。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属浙江)。

作者介绍


李曾伯的生平

  曾通判濠州,迁军器监主簿 。淳祐二年(1242),迁太府卿、淮东制置使、知扬州。四年,兼淮西制置使。六年,落职予祠。九年,知静江府、广西经略安抚使兼广西转运使。次年,为京湖安抚制置使知江陵,进龙图阁学士。宝祐元年(1253),拜端明殿学士 。明年,进资政殿学士、四川宣抚使兼京湖制置大使,召赴阙,特赐同进士出身。累官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兼节制广南,移治静江 。开庆元年(1259),进观文殿学士。景定五年(1264 ),知庆元府 、沿海制置使 。咸淳元年(1265),为贾似道所嫉 ,褫职。五年,其子李杓刊其所著,时曾伯已卒。曾伯素知兵,所至有治绩,称南渡后名臣 。《宋史》有传。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 ,续稿八卷 ,续稿后十二卷。后人合名《可斋类稿》,内有词七卷。《四库总目提要》称其“诗词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

李曾伯的成就

  李曾伯集中有诗、词、文。文多为奏疏表状之类。诗没有显著特色。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于词。其词今存 200余首,长调占绝大多数。作者是热心事功的用世之臣,自言"要流芳相期千载,肯区区徒恋片时欢?"(〔八声甘州〕《自和》)所以他的词不屑作莺娇燕昵之语,而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他自称"愿学稼轩翁"(〔水调歌头〕《寿刘舍人》),词的风格和内容也多有与稼轩相似之处。如〔沁园春〕《丙午登多景楼和吴履斋韵》:"春去春来,潮生潮落,几度斜阳人倚楼。堪怜处,怅英雄白发,空敝貂裘","淮头虏尚虔刘,谁为把中原一战收",对景抒情,感慨身世,怀念中原,悲愤之意,宛然可见。前人评论他"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四库全书总目》),概括了可斋词的特点。但因不讲含蓄和议论过多,有些篇章流于粗豪,显得枯燥,形象性较差。有《可斋杂稿》34卷,《可斋续稿》前8卷,后12卷,并见于《四库全书珍本初集》。

网友评论



Copyright © 2024 www.61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61查询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京ICP备12038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