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对青灯谭世事”出自宋代王炎的《酬李秀才》,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gòng duì qīng dēng tán shì shì,诗句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共对青灯谭世事”全诗:系马松根倦欲休,入门解逅得诗流。
暑天客里难行路,莫雨山间便觉秋。
共对青灯谭世事,惜无斗酒破牢愁。
黄花可摘吾当返,肯过桃溪一醉不。
《酬李秀才》是宋代诗人王炎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以及赏析:
中文译文:
系马松根倦欲休,
入门解逅得诗流。
暑天客里难行路,
莫雨山间便觉秋。
共对青灯谭世事,
惜无斗酒破牢愁。
黄花可摘吾当返,
肯过桃溪一醉不。
诗意:
这首诗词是王炎写给李秀才的回赠之作。诗中表达了诗人在饱经劳累后,来到李秀才的门前,解除了旅途的疲惫,得到了诗的灵感。尽管正值酷暑,但在客人的身份下,很难行走山间小路,只有在雨中才能感受到初秋的气息。两人共坐在青灯下,谈论世事,但遗憾的是没有酒可以畅饮,感到苦闷和愁绪。诗人表示黄花可摘,意味着他将要离开,不再停留,而李秀才是否愿意与他一起去桃溪畅饮,不再为愁苦所困。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抒发了诗人的心情和对友谊的思念之情。通过描写诗人来到李秀才的门前,解除旅途劳累,得到灵感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和对友谊的渴望。诗中以酷暑和雨水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感知,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最后的黄花和桃溪的描绘,则象征着离别和追求自由与快乐的愿望。
整首诗词情感真挚,言简意赅,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友情的描绘,抒发了诗人的欢愉和苦闷,并在离别的意象中表达了对自由和快乐的追求。这种情感与思考的交织,使得该诗词充满了诗意和感慨,给人以启迪和共鸣。
chóu lǐ xiù cái
酬李秀才
xì mǎ sōng gēn juàn yù xiū, rù mén jiě hòu dé shī liú.
系马松根倦欲休,入门解逅得诗流。
shǔ tiān kè lǐ nán xíng lù, mò yǔ shān jiān biàn jué qiū.
暑天客里难行路,莫雨山间便觉秋。
gòng duì qīng dēng tán shì shì, xī wú dǒu jiǔ pò láo chóu.
共对青灯谭世事,惜无斗酒破牢愁。
huáng huā kě zhāi wú dāng fǎn, kěn guò táo xī yī zuì bù.
黄花可摘吾当返,肯过桃溪一醉不。
拼音:gòng duì qīng dēng tán shì shì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韵脚:(仄韵) 去声四寘
王炎(1137——1218)字晦叔,一字晦仲,号双溪,婺源(今属江西)人。一生著述甚富,有《读易笔记》、《尚书小传》、《礼记解》、《论 语解》、《孝圣解》、《老子解》、《春秋衍义》、《象数稽疑》、《禹贡辨》等,《全宋词》第 三册录其词五十二首。事迹见胡升《王大监传》(《新安文献志》卷六九)、 《宋史翼》卷二四,参《南宋馆阁续 录》卷八、九。
王炎(1137——1218)字晦叔,一字晦仲,号双溪,婺源(今属江西)人。年十五学为文,乾道五年进士,调明州司法参军,丁母忧,再调 鄂州崇阳簿,江陵帅张栻檄入幕府, 议论相得。秩满,授潭州教授,以荐 知临湘县。通判临江军,召除太学博士,庆元三年,迁秘书郎。四年, 除著作佐郎,兼实录院检讨官。五年,迁著作郎兼考功郎,兼礼部员外 郎。六年,除军器少监,迁军器监, 主管武夷山冲佑观。起知饶州,改湖州,不畏豪强,有“为天子臣,正天子法”之语,人多传诵。然终以谤罢,再奉祠。所居有双溪,筑亭寄兴,以白乐天自比。嘉定十一年卒, 年八十二。生平与朱熹交厚,往还之作颇多,又与张栻讲论,故其学为 后人所重。
一生著述甚富,有《读易笔记》、《尚书小传》、《礼记解》、《论 语解》、《孝圣解》、《老子解》、《春秋衍义》、《象数稽疑》、《禹贡辨》等,总 题为《双溪类稿》,早已失传,仅存诗 文二十七卷,题为《双溪类稿》,或称 《双溪集》,有明嘉靖十二年王懋元刻本、万历二十四年王孟达刻本、《四库全书》本。《双溪诗馀》一卷, 有《四印斋所刻词》本。所作诗文博 雅精深,具有根柢,议论醇正,引据典确(《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 其诗尤为世人称许,而清人则谓其 “多庸调”(《宋诗钞·双溪诗钞 序》) 、“力庸格窘”(《石洲诗话》卷 四)。其论词贵“婉转妩媚”,鄙薄 “豪壮语”(《双溪诗馀自序》),所作 “质实妍雅”(《善本书室藏书志》卷 四○),“虽不甚工,亦一家眷属”(王国维《跋双溪诗馀》)。《全宋词》第 三册录其词五十二首。《全宋诗》卷 二五五九至二五六七录其诗九卷。《全宋文》卷六○九○至六一一二编 其文为二十三卷。事迹见胡升《王大监传》(《新安文献志》卷六九)、 《宋史翼》卷二四,参《南宋馆阁续 录》卷八、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