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乐曲。
高:高雅。
和:和谐地跟着唱。
寡:少。
乐曲的格调越高;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原比喻知音难觅。现多用于比喻言行卓越不凡、艺术作品等高雅深奥;很难有人理解或接受。
出处:战国・楚 宋玉《对楚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用法:复句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讽刺意味。
例子:我在省城,只听人称赞靓云,从没有人说起逸云,可知道曲高和寡呢!(清・刘鹗《老残游记 续篇》第五回)
正音:“曲”,读作“qǔ”,不能读作“qū”;“和”,读作“hè”,不能读作“hé”。
歇后语: 毛驴嗓门大 —— 曲高和寡
谜语: 一钩新月伴新主 (谜底:曲高和寡)
故事: 战国时期,楚襄王问文学家宋玉为什么那么多人对宋玉有意见,怎么没有附和的人?宋玉回答道:有一个唱歌的人在郢都街上唱《下里》《巴人》,很多人跟唱,唱《阳春》《白雪》,附和的人就少了,可见“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曲调愈高雅,跟著唱和的人就愈少。比喻无法引起大众的共鸣。语本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下里巴人”、“阳春白雪”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1]中者,其始曰[2],国中[3]而[4]者数千人;其为[5],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6],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7][8],杂以[9],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10]高,其和弥寡。……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夫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1]郢:音yǐng。地名,春秋时楚国的都城,故址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境。
[2]下里巴人:此指通俗的歌曲。见“下里巴人”。
[3]属:音zhǔ,跟随。
[4]和:音hè,声音相应,这里指唱和的意思。
[5]阳阿薤露:此指介于高雅及通俗间的歌曲。薤,音xiè。
[6]阳春白雪:此指高雅的歌曲。见“阳春白雪”。
[7]引商:加长商音。
[8]刻羽:削减羽音。
[9]流徵:为徵音的流转变化。征,音zhǐ。
[10]弥:更加。
宋玉是战国时代楚国的著名文学家,善于辞赋,作品有〈九辩〉〈招魂〉等,与屈原并称“屈宋”。关于宋玉的生平,今存甚少,且互相矛盾,依《史记・屈原列传》末尾所记,可知宋玉应是屈原的一个后辈,曾向屈原学习,但因出身寒微,而致仕途蹇困。有一次楚襄王对宋玉说:“我听到许多有关于你的不好传言,是不是因为你的言行举止有不端正的地方呢?”宋玉擅长言论,马上就说:“请大王先宽恕我的过错,让我先讲一段故事。”楚襄王答应了,于是宋玉便说道:“有一个外地的歌者来到了郢都,在市集中唱著下里、巴人这些通俗的歌曲,一开始跟著他一起唱和的人有数千人之多;后来他改唱阳阿、薤露等比较不俗的歌曲,跟著唱和的人就只剩下数百人;等到他唱起阳春、白雪这种高妙、优雅的歌曲,又夹杂著许多高难度的技巧,国中能够一起唱和的人就寥寥无几了。这不是因为歌者唱得不好听,而是因为曲子愈高雅,能够跟著唱和的人也就愈少。同样的,那些批评我的人,不过是些平庸之辈,怎么能够欣赏、了解我的为人呢?”后来“曲高和寡”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无法引起大众的共鸣。
语义比喻无法引起大众的共鸣。
类别用在“知音难得”的表述上。
仅显示前 120 个成语的接龙
仅显示前 120 个成语的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