蹶:跌倒;振:振作。
跌倒了再也爬不起来。比喻遭到失败;挫折;就再也不能振作起来。
出处:西汉・刘向《说苑・说丛》:“一噎之故,绝谷不食,一蹶之故,却足不行。”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例子:可惜,到了这二十世纪的中叶,说什么也一蹶不振了。(梁斌《红旗谱》四十二)
正音:“蹶”,读作“jué”,不能读作“quē”。
辨形:“蹶”,不能写作“撅”、“橛”、“镢”;“振”,不能写作“震”。
辨析:见“一败涂地”。
歇后语: 1. 关公走麦城 —— 一蹶不振
2. 老婆婆翻跟头 —— 一蹶不振
谜语: 最大的打击 (谜底:一蹶不振)
蹶,跌倒。振,奋起。“一蹶不振”指跌倒了就不能再奋起。语本汉・刘向《说苑・卷一六・谈丛》。后用“一蹶不振”比喻一遭受挫败,就再也不能振作起来。
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迎,反受其殃。天地无亲,常与善人。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一[1]之故,[2]谷不食;一[3]之故,[4]不行。心如天地者明,行如绳墨者章。
[1]噎:音yē,食物塞住咽喉,气透不过来。
[2]绝:拒绝。
[3]蹶:音jué,颠仆、跌倒。
[4]却足:畏缩不敢再跨出脚步。却,退后。
西汉刘向所撰《说苑》一书,记录轶闻琐事,杂以议论,以儒家思想为指归,阐明国家兴亡、政治得失之理,以为后世鉴戒。〈谈丛〉这篇是各家名言汇编,其中“一噎之故,绝谷不食;一蹶之故,却足不行”,本于《淮南子・修务》:“今以为学者之有过而非学者,则是以一饱之故,绝谷不食;以一蹪之难,辍足不行。惑也。”大意是:现在因为有的学者有过错就诋毁所有的学者,不再学习,就像一旦被饭噎到,便不再吃饭,跌了一跤,就畏缩不敢再向前走。这未免太糊涂了。后来“一蹶不振”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一遭受挫败,就再也不能振作起来。
语义比喻一遭受挫败,就再也不能振作起来。
类别用在“涣散消沉”、“无法恢复”的表述上。
①我们要有愈挫愈勇的精神,千万不可一蹶不振。
②虽然受到重大的打击,他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
③人最怕失败后便一蹶不振,失去东山再起的斗志。
④他自从经商失败后,便一蹶不振,整天借酒浇愁。
⑤如果因为这么小的困难就一蹶不振,你就太没志气了。
⑥人生的际遇总是有起有落,不可因为一时的挫败而一蹶不振。
仅显示前 120 个成语的接龙
仅显示前 120 个成语的接龙